深度对话|广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与欧创智能共绘产教融合新蓝图

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广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与广州欧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25年3月11日召开专题研讨会。双方围绕"新时代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主题,从竞赛育人、课程体系重构、AI技术赋能等多维度展开深度对话,为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范式提供创新思路。

〓 展厅交流

广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曾衍瀚、物联网工程系主任曹忠、物联网工程系副主任揭海、物联网系副主任浣沙和讲师潘宇飞一行领导和老师们交流欧创智能。党支部书记袁伟璇,欧创智能总经理甘达、研发总监刘伟云和人力资本经理钟少清等高层对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 研讨会议 〓

竞赛育人:锻造硬核技术+高情商的复合型人才

曾衍瀚副院长指出,学院长期通过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电赛)等高水平赛事锤炼学生实践能力。他认为电赛是培养"技术+情商"双优人才的关键路径,并建议建立"企业导师驻校特训"机制,将真实项目案例(如小车巡线系统)融入赛前培训,同时提出"电赛人才库"概念,对获奖学生实施"企业-高校"双轨培养。

副院长曾衍瀚讲话

   ▋ 课程革新:AI赋能的教学体系重构


物联网工程系主任曹忠主要讨论了人工智能在实验数据处理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处理文字型数据方面的应用。同时,人工智能的应用也为工程实践带来了便利,使得本科生在处理实验数据时能够更高效地进行,并能在实验室数据处理上达到更高的效率。在课程革新上,提出构建本地化AI实验平台,实现实验数据自动处理与分析。

物联网工程系主任曹忠讲话

   ▋ 系统教学:操作系统教学破局之道

揭海副主任针对学生"重代码轻原理"的痛点,提出"概念-仿真-实战"三维教学法:“引入实时操作系统实验箱、开发可视化任务调度仿真系统、联合企业设计工业级嵌入式开发项目”;他还介绍到"远程实验室"试点项目引发关注,企业工程师将通过云端平台实时指导学生完成PCB设计、仿真验证到打样投产的全流程实践。

物联网工程系副主任揭海讲话

   ▋ 产教融合:构建"课堂-实验室-企业"培养闭环

针对当前教学与产业需求的脱节问题,浣纱副主任提出"课堂-实验室-企业"三衔接改革方案,开设普适性课程,主张在《高频电子线路》等核心课程中引入企业级EDA仿真工具,将Altium Designer原理图设计规范、实时操作系统等企业刚需技能纳入必修模块。

物联网工程系副主任浣沙讲话

▋ Deepseek时代,学生应强化应用写作AI提示词

欧创智能总经理甘达指出当前课程改革主要优先强化应用写作与AI提示词工程两大基础能力,前者解决学术成果转化难题,后者破除人机协作壁垒(Deepseek等AI人工智能的使用)。课程体系新增《量子通信基础》《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等前沿模块化选修,同步建设“AI+通信实验室”,基于NI SDR与SDN平台开发自适应调制算法,实现物联网百GB级时序数据的AI自动化分析与预测预警,推动科研范式向“数据驱动-智能决策”转型。

总经理甘达讲话

党建引领下的产教融合实践

党支部书记袁伟璇提出人才筛选机制革新,建立"竞赛成绩+思政素养"双维度评价模型;其中,注重校企联合党建创新,共建"红色科创工作室"。

党支部书记袁伟璇讲话

给工程人才的"数据思维课"

欧创研发总监刘伟云提出"物联网时代数据素养"培养方案:开发数据采集-清洗-分析全流程实践项目以及开设《工业数据挖掘》选修课,植入SPC过程控制方法。他强调:"物联网时代工程师必须掌握数据价值链——从传感器选型、边缘计算到云端挖掘。

研发总监刘伟云讲话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创新

人力资本经理钟少清从企业用人角度提出优化方向:建立动态能力评估模型“基础代码能力,文档规范和团队协作”;设立"优才蓄水池"计划,优秀学员可直通企业验证岗位。

人力资本经理钟少清讲话


〓 合影留念 〓

本次研讨会不仅勾勒出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更彰显了校企双方"共育未来工程师"的责任担当。这种"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为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树立了新标杆。

物联展厅合影留念